央行数字货币,需要攻克哪些风险?

发行央行数字货币虽然是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具有显而易见的好处和收益,但数字货币是货币形态演进史上的颠覆性创新,央行引入数字货币将对金融货币政策、金融稳定性甚至对未来金融的基本逻辑产生颠覆性影响,在打开未知大门后面临的挑战和潜在风险也不可忽视。决定是否发行、何时发行央行数字货币取决于多重因素,但应有一些基本原则性考量。

 

 

从央行数字货币发行方式来看,一种方式是中央银行直接面向个人和企业等终端用户发行被称为零售型或通用型央行数字货币。这种发行方式简单快捷,发行成本低,货币政策传导通畅,但直接弱化商业银行中介作用的弊端显而易见。

 

 

另一种方式是中央银行面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发行被称为批发型的数字货币,终端用户需要数字货币时需以存款或现金向商业银行购买或与之进行兑换。这种发行方式下,如央行数字货币发行方式设计不当,很可能导致“金融脱媒”现象,即当存款从商业银行搬家而被转换为央行数字货币时,银行存款、可利用资金和贷款资金减少,导致银行资产负债表不断萎缩,金融中介职能不断弱化。从银行存款到央行数字货币转换导致金融脱媒对金融体系的冲击和金融稳定的影响与脱媒的速度和规模密切相关,极端情况下可能产生如下三类风险:

 

(一)金融逻辑颠覆性风险

 

 

数字货币的点对点特征本质上是对商业银行的去中介化。因此,金融脱媒意味着无论采用何种发行方式,理论上如果终端用户愿意持有保管央行数字货币,货币发行最终都将演变为央行和终端用户、用户和用户之间的交易行为。极端情况下,央行数字货币完全替代商业银行的交易即期存款,原居于核心地位的商业银行中介职能被大大弱化。

 

 

要维持商业银行体系的运转,央行必须扩充其资产负债表以为银行提供融资,但如何实现资产与负债的匹配成为面临的首要难题。在此情况下,央行很可能变成“超级央行”,成为金融体系的焦点和核心。尽管近年来对超级央行的讨论认为,超级央行对调控货币政策和金融周期有诸多好处,但如果“超级央行”是以弱化甚至去商业银行的中介化为前提和代价,整个金融运行逻辑被颠覆的风险将不容忽视。

 

 

(二)货币政策和监管风险

 

 

大量资金以央行数字货币形式被居民、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终端用户持有保管,而不是在现有金融体系中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持有保管和流通,容易形成一种事实上的“影子银行”,严重影响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影响商业银行信用创造和货币乘数功能,中央银行难以准确估计货币供应量,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大受影响。

 

 

此外,由于央行数字货币具有类现金的点对点交易特征,资金不在商业银行等金融体系中保管和流通,容易助长洗钱、非法融资、商业贿赂和灰色经济活动,传统金融监管将受到极大冲击。

 

(三)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

 

 

储户出于安全和分散风险的考虑,可能更愿意将其存款转换为央行数字货币自己持有,从而导致产生从存款到数字货币转换的银行挤兑效应。这种情况在央行数字货币发行初期,经济下行期,或少数银行自身存在经营困难时尤其容易出现。极端情况下,个别银行出现破产、倒闭风险时很可能诱发和加剧挤兑效应,导致发生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

 

 

央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具有优化法定货币支付功能,完善货币政策传导,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等诸多优势,也有利于促进数字经济和商业创新发展,例如在比信用卡更广泛和便捷的智能穿戴产品和物联网设备上使用、贸易自动付款等。

 

 

央行数字货币发行的最大影响首先来自于对金融系统本身的影响,尤其是对金融体系和金融稳定的冲击,而金融稳定是经济平稳和健康运行的前提基础,没有金融稳定,上述一切优势都无从发挥,或者是得不偿失,因此必须把金融稳定放在第一位,不能一味追求先发优势或技术优势而忽略金融稳定,尤其是要注重对商业银行的负面冲击,注意对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负面影响,要科学设计发行方式、发行规模和发行时序,将发行央行数字货币的潜在风险保持在可控范围之内。

 

 

本文由蜡笔聊最炫科技原创



免责声明:数字资产交易涉及重大风险,本资料不应作为投资决策依据,亦不应被解释为从事投资交易的建议。请确保充分了解所涉及的风险并谨慎投资。OKEx资讯站仅提供信息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一切投资行为与本站无关。